曾仕强:全世界的豪宅我基本都见过,最后都逃不了这 3 种命运,谁都保不住!
(相关资料图)
曾仕强教授说:“差不多全世界的豪宅我都见过,最后都逃不了这 3 种命运——要么子孙断掉,要么被拍卖,还有一种是充公,当作公共资源造福社会,谁都保不住。”有人不禁发出了疑问:曾老为什么会这么说呢?
豪宅通常被视为财富的象征,然而守住财富并非易事。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,财富的传承都面临着困难。中国有一句谚语说富不过三代,这意味着许多富裕家族在创业一代后,往往会在第二代守成,而到了第三代甚至第四代,就开始衰落下去,逐渐消亡。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富豪曾经在鼎盛时期享受尊贵,但在失意时迅速衰败。
曾老说道:许多富人在富有时傲视他人,但在逆境中却很快失去财富。他们希望将财富留给后代,但往往无法避免富不过三代的命运。曾仕强教授举例乾隆时期的大贪官和珅,他得势时非常显赫,但在新帝登基后,他的财产被收归国库,家族被抄家,并留下了千古骂名。
与此相对比,曾仕强教授提到他在英国时期的见闻,富豪们自愿将豪宅和财产捐赠给社会。这是因为在英国,如果这些豪宅和财产作为遗产传承,需要缴纳高达50%的遗产税。这使得富豪的后代难以承担这笔沉重的税务负担,因此家族决定将这些财产捐赠给社会,造福于公众。
这种做法有助于实现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,促进社会公平。对于富豪们来说,他们避免了富不过三代的命运。对于富豪后代来说,虽然他们没有继承父辈的财富,但这未必是坏事。通过独立自主地努力,他们可以避免家族的衰落,实现可持续的长期发展。
曾仕强教授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。他指出,一个人若拥有超越自身能力的财富,往往无法承担这样的财富,反而可能带来灾难。他鼓励人们脱离依赖财富和家族,依靠自己的能力发展。虽然他们可能不会追逐大富大贵,但可以避免家族的覆灭,实现持久发展。
此外,曾仕强教授还强调了家族的德行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家族的德行至关重要。他提到古代地方乡绅家产丰富的情况下,会开放粮仓帮助灾民,互相帮助,体现了家族的德行。他举例了中国的晋商,他们以利以义制、名以清修、恪守其业等准则而闻名,他们以进取精神、敬业精神和群体精神为特点。虽然晋商经历了许多挫折,但他们的文化一直传承至今。
曾仕强教授还在解读易经时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。在中国文化传统中,德行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。他说:“一个人的小成靠知识,大成就靠德行。”他引用了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”这句话,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。他认为中国商道的成功依赖于德行,其中包括个人的德行和祖先的德行。
曾仕强教授认识到《易经》对普通大众的益处,并且致力于研究多年。他不仅进行讲座,还撰写了一本名为《易经真的很容易》的书籍。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《易经》中看似深奥的原理,旨在揭开《易经》的神秘面纱,为现代人提供借鉴。
在《易经真的很容易》中,曾仕强教授以科学的思维和现代的语言重新整理了《易经》,使其更易于理解和应用。他强调了从《易经》中学习并应用其中的规律,帮助人们避免灾祸并转化为吉祥。这本书不仅仅是对《易经》知识的解读,更教导人们如何将《易经》中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。
关键词: